唐天宝年间(742—756),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嗜好,在涪州(今重庆涪陵)建妃子园,修整涪州至西安运输荔枝的驿道1000多公里,为今人留下千年荔枝古道遗产。
请随我们一起,深入探访荔枝古道上的重要节点——古“阆英驿”,今“马渡关”。
▲马渡关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荔枝古道为人所知,就是因为杜牧的这首诗。
唐玄宗为了宠妃杨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,命荔枝驿使把采摘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新砍的楠竹筒内,土法保鲜,沿荔枝道,二十里一换人、六十里一换马,日夜兼程,送至京城。
明《蜀中广记》记载了这条线路的大致走向:妃子园—垫江—梁平—四川大竹—达县—宣汉马渡关—平昌岩口乡—万源—通江—再入万源—陕西镇巴县—西乡县子午镇—长安。
▲荔枝道与米仓道走向,达州市博物馆 供图
从目前专家考证出来的荔枝道线路来看,全程1000多公里的荔枝道,途经达州境内共约200公里,从大成瓦窑坝入宣汉,折入三桥、隘口、马渡出宣汉往平昌。
其中,马渡关境内的荔枝古道约15公里。
▲马渡关荔枝道(局部)
“进了老林壕,荔枝要变少;过了老林沟,荔枝不被偷”,“一条黄龙(火纸)出川去,一条白龙(棉花)入川来”,马渡关石林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这是当地流传的说法,为荔枝道上的马渡关增添了几分耐人咀嚼的趣味。
▲马渡关 关楼
走进马渡关,当我们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关楼,便仿佛穿越到时间深处。
与古道驿站密切相关的石桥、拦马墙、饮马槽、拴马石映入眼帘,一串来自唐朝的马蹄声,正滴答滴答掠过耳畔,一路向北,翻越山岗,直抵长安。
荔枝古道因为运送荔枝的故事而闻名,但后来的一千多年里,发生在诗外的故事,让这条古道的故事更加精彩。
它贯通巴山南麓的乡邑、驿站、村落,人口滋盛。唐天宝年间,朝廷在马渡关置县而治,此地更显繁华,南来北往的人们交汇于此。
同行的朋友总结得当:古道搭台,人文唱戏。
为保佑路途平安,给家人祈福消灾,中原一带盛行的开龛造像之风也就传播到马渡关。
而今我们所见到的马渡关唐宋摩崖造像,开凿在一块长10米,宽、高各有4米的大石包上,红砂石的岩面四周,密集分布着大大小小24窟145尊造像。唐贞观年间,在造像处,太宗钦命修建起三重殿宇的丰饶寺,也就是如今的浪洋寺,寺前巨大的中庭前,即有十九级条石台阶,这座辉煌的大寺庙,一时成为川东四大名寺之一。
据马渡关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,近些年来,不少考古专家曾来到马渡关进行考古调查,首站即是浪洋寺,并一致认定:马渡关浪洋寺的摩崖造像造型生动饱满,衣纹服饰雕刻精美,极具唐风宋韵,成“大唐盛世 马渡雄风”之意境。
145尊佛像中,最珍贵的是唐代男观音。
马渡关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“全国目前仅存三尊保存完整的男观音摩崖石刻造像,另两尊分别位于福州市永泰名山室、重庆铜梁侣俸镇”。
浪洋寺男观音建成时间为756年,是年代最早的,艺术价值极高。
如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尊男观音造像雕工细腻、线条流畅、形神具备的美。造像以站立的姿态深嵌在巨石上,左手持瓶,右手握枝,身体与巨石融为一体,衣褶以条棱表现,线条、轮廓流畅自然,造型姿态庄严静穆,神态雍容镇定,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庄重威严。
围绕男观音造像,巨石上刻画了不少信众。其中一龛中,第一人为女装主妇,小髻,有披肩,宽袖长裙,跪拜佛前。其身后跟随两位身穿宽袖长裙的女眷,双手合十,女眷前面有男童和女童,生动再现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。
此外,在浪洋寺摩崖造像中,还有天龙八部的诸神造形,方面大脸,怒目圆睁,与佛祖慈悲、菩萨柔媚、天王勇猛、力士刚劲互映互衬。
佛龛顶部的飞天,身体呈V形,颈部戴项圈,手腕戴手镯,呈半裸姿态,长裙至足,舞动飞扬,栩栩如生。
黄昏时分,天空中点点星光隐隐可见,我们又从石林间的古道回到关楼,一路只听得脚步声,仿佛我们是在时间的河流中汲水归来,满口清甜,一身诗意。
在我们心里,这条古道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唐玄宗和杨玉环那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了,更广阔的民俗画卷沿着古道铺展开来,更浓郁的人间烟火随着商旅氤氲升腾。
(文旅宣汉)